Blog Details

Home世界杯集锦视频为您详细讲解海蜇养殖技术,海蜇怎么养?需要注意那些问题?

为您详细讲解海蜇养殖技术,海蜇怎么养?需要注意那些问题?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
由于养殖海蜇具有投入成本低、生产周期短、病害少、风险小、收益高等特点,吸引众多养殖户进入该项产业。

为使海蜇养殖得到稳步,健康的发展,笔者依据两年来辽宁省丹东地区生产经验,总结出池塘养殖海蜇技术要点,供大家参考。

一、池塘准备及选择适宜套养品种,提高回捕率。

养殖海蜇应选择在进、排水条件较好,水深1 5m-2.0m,且面积大的池塘为好。

野杂鱼、蟹类是海蜇的主要敌害,放苗前必须将其杀灭,并安装60目一80目的进水网以防止鱼卵进入池内。

排水网要采用围网方式并配有大、小两种网目,供养殖中,后期更换,以防止排水时海蜇随水流失。

池塘四周设置防护网,要在池塘进水前沿池塘四周堤坝边缘处插木桩(高度2.5m),间隔2m-3m。

用10目筛绢网围护,网顶端要高出水面30cm.围网作用是防止海蜇因风浪、水流等条件突变而与池壁擦伤或被推至浅水处“搁浅”死亡。

与海蜇套养的品种有对虾、贝类,不会对海蜇构成直接伤害。

一般悄况下, 投喂完全依靠池内繁殖的天然饵料,池塘可以自然纳潮(或换水量10%/日-30%/日)至水深1 5m~2.0m。

放茁密度可以控制在100 片/亩,养殖海蜇回捕率平均在6%-1 5%(亩产50kg-100kg)。

为了准确把握池内放养数量,建议经中间暂养后计数,按每亩10片一20片放养为宜。

养殖过程中,池水温度应稳定在16度-18度,水深保持在0.80m~1.20m之间,并随着海蜇个体的增大,水深逐渐调整至1.5m- 2.0m。

二、肥水,培育饵料生物

与对虾套养海蜇的池塘,应在进水前施发酵后的有机肥作底肥。

按300kg/ 亩~ 500kg/亩施入池内繁殖基础饵料(主要是桡足类等浮游动物),以供海蜇摄食。

与贝类套养的池塘,不宜大面积施入底肥,可划出专门的区域部分施肥,并采用池内挂袋方式不断补充有机肥。

海蜇主要以水中小型浮游动物为食,且食量很大,如果水质清瘦,海蜇不仅生长缓慢,同时也会降低养殖的成活率。

因此,如何解决好并满足海蜇对饵料的需求是养殖管理中的项关键技术,需要研究加以解决。

施用有机肥需注意二点:首先,有机肥必须经过彻底发酵后(腐熟后)方可使用,否则会.污染水质;

二要依据水色、水质变化来确定施肥的时间、方式和数量;

三要加强水质监测,掌握好适宜的换水时间和换水量,即要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,又可使水体中具有丰富的饵料生物供给海蜇摄食。

在缺乏或不适宜施入有机肥的池塘,可以用无机肥代替,施入尿素lkg/亩~2kg/由、过磷酸钙2kg/亩- 4kg/亩,每半月一次。

三、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

随着海蜇生长、发育,其个体不断增大,特别是进入养殖中、后期(放苗一个月后海蜇个体重量达3kg以上)。

海蜇滤水量加大,对水质要求也会日趋严格,生产中,此时极易出现海蜇大量死亡现象,造成养殖回捕率极低。

在池塘进、排水条件差时会出现前期海蜇生长良好。

当体重达到3kg/片-5kg/片时,由于水质不能满足海蜇的生长、生存要求,而生长速度减缓,甚至缺氧死亡。

一般地,在养殖中,后期,当池塘内海蜇存池量达到10片/亩时,日换水量小潮时要保持10%-20%。

大潮时应达到30%,增大换水量是保证提高产量和回捕率的主要技术关键之一。

四、适时收获

一般条件下, 在海蜇放养50天~60天,个体重量达到5kg片~10kg/片时,可以考虑收获。

特别是七月上中旬放苗,进入九月中旬,水温会下降至18度以下,海蜇生长速度减慢。

(当水温15度时基本停食),有些性成熟的海蜇会进行生殖活动,如此时不及时采捕,会影响产量和回捕率。

因此,不论个体大小,建议在九月中旬前及时收获。

海蛰池塘高产养殖技术池塘状况

选择靠近海边、进排水方便、有淡水水源的池塘,进行整修改造、清淤筑坡,坡比-般在1: 3以上。

池塘面积不限,一般单池在1.2ha以上,或仿自然生态。养殖后期,池水深度要求达到1. 8m以上。

养殖环境

海蜇对养殖环境要求不严,其生存温度为8到35度, 最适生长温度为15度-28度;

生存盐度为10‰- 32‰, 最适生长盐度为15‰到30‰ ; pH值要求弱碱性,一般在7.6-8. 5之间。

放苗前准备工作

清池肥水在放苗前1个月需对池塘进行整修消毒,清除妨碍海蜇生长的天敌和病害因子。

一般用生石灰1125~1500kg/ha或用漂白粉(30-50) x10-6 浓度为宜。

肥水的作用是,保证海蜇放苗后水体中繁殖的基础生物饵料,能够满足其摄食需要。

水质太瘦太清,不利于海蜇生长。肥水以发酵过的人畜粪肥或复合肥为主,可用氮磷比为10: 1的氮肥和磷肥作补充追肥。

常用的肥料有尿素、碳铵、氨水、过磷酸钙等,其用量视水色调整,透明度掌握在30-40cm为宜。

设置网带网拦海蜇有随波逐流的特性,遇大风喜向迎风面池边聚集, 若池周浅缓,极易被冲上池沿而致死。

故应在适度水深处,用网目使蛰苗不易通过的纱网或大眼网绕池设置网带。

网带可用插入池底中的竹竿或木棍,上端穿结塑料绳、下端埋入池底来固定。

竿距一般在1.5m左右,保证网带挺立牢固为宜。

设置网带不可留有死角或网兜,以免海蜇进入使其活动受限而影响生长。

为防止敌害侵入,需在池塘进水闸门周围,用40-60目的筛绢网设置数平方米的网拦。

其网带、网拦应视情及时进行清刷,以免水流不畅造成海蜇附网而死。

测量理化因子因养殖水体和育苗水体存在理化因子,如水温、pH值、DO等差异问题。

故需在确定好购苗场家后、进苗前的这段时间中,按测定出的理化因子指标,将两者差距尽量调整的越小越好。

以免由于两者差异过大而影响蛰苗入池过渡成活率,甚至造成全军覆没。

运苗放苗

运苗处理就当前情况看,海蜇人工育苗成功的场家较少。

因此,养殖池塘多距育苗场家较远,故在运输过程中,无论采取何种方式,运输时间都需掌握在12小时以内。

运输袋要做好充氧、避光、加冰降温处理。

运输袋的充氧量占其体积的60%以上,蛰苗装袋量以100-200片/ kg水为宜。

在运输袋和外包装一泡沫箱之间, 需加冰袋1~3个,用胶带将箱盖接合处封严,以便控温。

蜇苗选择放养蛰苗的规格,一般伞径1.5cm以上,活力强、游力足、健康无伤,色呈紫红、浅红或金黄色,一旦发现其他异色应予以剔除。

放苗时机山东沿海放苗时间都不早于5月。

为避开午间阳光直射,一般选择在晴天的一早一晚和无风或微风的时间投放。

放苗时,应打开袋口置于池水中过渡10~20分钟后再慢慢放入。

最好是选在深度40cm以上水域进行多点投放,切勿在下风头或池周浅水区放苗,以免因幼苗稚嫩,被冲上池沿致死。

放苗数量视池塘面积,水体深度、水质以及交换情祝综合考虑确定。

对条件好、换水方便的池塘可适当多放,否则应少放。

其单养放苗数量一般掌握在7500~15000片/ha,混养放苗量可掌握在1500~6000片/ ha。
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
养殖管理

水质调节幼苗养殖初期,需保持水质整体的一致性,肥水后一般不要换水,而应采取逐步加水的办法维持基础饵料的平衡。

待加至最大水位后开始少量换水,每次换水量应小于总水量的20%。

进排水条件较好的池塘,可每天进行一次,做到少换勤换,缓慢进行。

切忌大排大灌,造成水环境短时间变化过大而伤害幼苗。更不应在天气异常时进行换排水。

进入正常养成期间,水质调节要视海蜇生长活动情祝、水质理化因子变化情况、水中浮游生物变化情况等而确定增减。

换水前应对新水和原水进行水温、盐度测量,勿使相差过大。

尤其盐度,其变幅应小于8‰,整个水体盐度需保持在15‰~30‰之间。

加注淡水调节盐度可使海蜇快速生长,但须注意均匀,勿使局部水体盐度过低而造成海蜇死亡。

投饵海蜇主食浮游生物,如桡足类、枝角类、小型甲壳类及部分有机碎屑,尤喜食轮虫和卤虫。

故在养殖前期基础饵料好的情况下,一般不需投饵。

但海蜇具有贪食特性,昼夜摄食,食量极大。

因此,在养殖中期个体达到1kg时,应及时投放卤虫冬卵,进行原塘孵化,以补饵料不足。

到后期个体长至2~3kg时,应收购或采捕自然轮虫、卤虫或枝角类,进行活体投喂。

投饵次数应视池塘蜇体数量、浮游生物数量、海蛰生长状况三个方面相应调整。

日常管理日常管理是保证海蜇养成的有效手段之一,一 是应定时巡池,做到“三查三看”。

即三查”为检查生长和摄食情况,检查种群分布和数量,检查拦网和敌害情况;

“三看”为看天气,看水色,看生长。二是应定期进行显微镜检查,以对池塘生物实行科学定量定性,并采取相应措施。

三是应对理化因子定期进行测量,使水温、盐度、pH值等项目做到心中右数.右的放失。

收获

海蜇生长速度很快,一般经 40日龄的池塘养殖,个体即达5~10kg以上。

此时,可分批采捕,捕大留小,陆续上市。

其收获方法很多,可采用刺网或抄网捞取,也可采用浮拖网捕获。到收获后期,应结合排水进行,在排水闸门附近置一钟形网即可。

来自安卓APP客户端

Copyright © 2088 世界杯历史_2018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 - mcryt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